福建省國資委副主任林杰表示,“三鋼”經驗對全省國企改革具有參照意義。李南軒攝
中新網福州5月9日電(鐘岷源林玲)來自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三鋼”)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虧損16.32億元(人民幣,下同),2016年贏利12.09億元,2017年首季實現利潤9.08億元。
在中國“深化國企改革、做大做強國企”的熱風下,這組扭虧為盈的數據正是福建國企改革成效的有力說明。“三鋼”是福建一家建廠近60年的老國企,如今成為了福建國企轉型升級的一個鮮活樣本。
福建省國資委副主任林杰說,“三鋼經驗對全省國企改革具有參照意義。”
然而,“三鋼”是如何在深化改革中實現扭虧為盈的呢?在“三鋼”的實地采訪中,“三鋼”人告訴了中新網記者:“三鋼”的轉型升級,與其倡導和堅持的“三變三不變”發展理念息息相關。

思變求新
“企業成本居高不下,效益從何來而?國企如何做強做大?”面對2015年下半年還處于巨虧的現狀,“三鋼”董事長黎立璋在該公司的一次全員大會上發出降本增效的動員令,他要求三鋼員工樹立“求變求新”的成本意識。
早在2013年,“三鋼”已開展降低成本工作,并獲實效。也因此有人認為,“三鋼”已連續多年大幅降本,各工序已無潛力可挖。這種“指標到頂”的畏難思想,一度成為“三鋼”改革的障礙。
“三鋼”求變的關鍵點由此落子在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定在降本增效。從倡議“萬眾一心,全力為生存而戰”,到開展“奮力求生存,我們怎么辦”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在鋼鐵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嚴峻形勢下,“三鋼”探索出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降成本經驗——全流程同口徑降成本,實現全員、全要素、全過程的成本管控,確保其在國內鋼企中保持較強的成本競爭優勢。
走進“三鋼”的中板廠車間,有塊展示牌引人注目,讓人印象深刻。車間八個班組的員工照片分為兩組貼在展示牌上,一組叫做“金牛組”,另一組叫做“蝸牛組”。“金牛組”指的是本季度生產效益最佳的團隊,而“蝸牛組”則相反。
“實施如此明細的考核之后,大家做事的效率明顯提高。”鄭曉東是三鋼中板廠軋鋼乙班的班長,他所帶領的軋鋼團隊已經多次獲得“金牛組”的稱號,“現在我們天天鼓足干勁加油干,因為做得越多越好,回報就越高。”
這是三鋼精細管理的一個縮影。精細管理,就是“三鋼”的“三變”之二。“三鋼”管理的變化,還體現在加強管控提高協同效應、對崗位整合優化以及減冗增效上。
改革如何深化?這是“三鋼”破解的“三變”之一。

《福建一家老國企的變與不變:三年間扭虧為盈》相關參考資料:
福建國企改革、福建國企招聘、福建滾雪球投資、福建省嘉誠資產、福建省創新創業投資、國企改革、福建旭誠資產、福建安然、福建道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