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在福州梁厝文化歷史街區,游人如織。有的游客在品嘗福鼎肉片、漳港魚丸、芋頭面等美食小吃,有的游客在圍觀糖畫、手捏面人和老虎、兔子等卡通花燈。
視頻制作:田宏煒
這是2022年福州市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的現場。為展現兩岸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民俗文化,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除了在主會場舉辦民俗巡游、街頭藝術集萃、非遺項目展示等活動外,還在臺灣馬祖地區設立分會場,通過“云端”展演馬祖特色民俗節目《擺瞑》《白馬尊者》《田都元帥》,讓身處福州的現場觀眾領略一番臺灣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路走過民俗集市和美食街,便來到了文化節的臺灣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貼著一副橫批為“同根同緣”的對聯,上聯是“年年寶島處處兩岸情”,下聯為“歲歲榕城滿滿同胞心”。步入館內,一群家長正帶著孩子們在一張木桌上制作手工剪紙、臺灣花蓮燈以及彩繪臺南石敢當。
再往展館內部走去,是福州畫師羅知秋和他的學生們為此次兩岸民俗文化節舉辦的專題畫展。羅知秋指著一幅鴿子立于牡丹花叢中的國畫介紹,這是一位11歲學生的作品,畫中的鴿子象征和平,牡丹象征富貴,寓意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經濟更加繁榮昌盛。
畫展上一列排布整齊的國畫作品,畫有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女王頭”、臺北101大樓等知名景點和燒王船、搶孤等民俗活動。這些畫是羅知秋的學生根據真實圖片所作,圖片是羅知秋拜托他在臺灣的好朋友林孟賢挑選的。
林孟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些圖片是他印象中比較深刻的場景,也是許多臺灣民眾生活中的共同記憶。像燒王船、搶孤這樣的民俗活動,每年在臺灣的電視上都能見到,同樣在海峽這邊的閩南地區也會舉辦類似的民俗祭祀活動。
曾在福州生活過一年多的林孟賢剛好在大陸過了一次元宵節。他說,在大陸過元宵節能看到街上掛著很多燈籠和燈串,很有節日氣氛。他想起小時候在臺灣過元宵節,家人會帶著自己去街上逛燈會,吃元宵,報紙會在元宵節那天刊發一些燈謎,讓讀者來猜。
在元宵節這天,吃一碗熱騰騰的元宵,跟家人朋友一起逛燈會、猜燈謎,是海峽兩岸中華兒女共有的節日習俗和回憶。今年元宵節將至,福州、廈門等地如約舉辦了花燈會,其中不少花燈會是以“兩岸交流”為主題,希望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里,讓留在大陸過節的臺灣同胞能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和家的溫暖。
在廈門2022年兩岸燈會——方特新春夜游賞燈活動上,“兩岸一家親”燈組以并蒂花為主題,展現兩岸同心相連、心手相牽的圖景。媽祖,作為兩岸共同的精神紐帶,在燈會上,一盞8米高的媽祖花燈,于流光溢彩的荷花花燈中為民眾送福,祈愿新年風調雨順。
在福州市馬尾區,第二十屆“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同樣迎來了許多臺灣同胞參觀游玩。2001年,福州馬尾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與臺灣馬祖地區在明確“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在福州簽訂了《福州馬尾———馬祖關于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協議》(簡稱“兩馬協議”),這是兩岸民間交流的一次突破,被稱為“‘兩馬’一小步,兩岸一大步”。
“兩馬”協議簽訂者之一、馬祖知名人士曹爾忠在燈會上接受現場媒體采訪時回顧:“20多年來,我們看見了兩岸之間的交流在‘兩馬’協議的基礎上,創造了很多不平凡的成就,比如我所在現場的‘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已經昂揚邁進了20屆,希望未來還有更多的交流發展。”